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文溪流域有著非常豐富的洪氾信仰,可分成「拜溪墘」、「退洪謝神還願」、「設置水患辟邪物」三類型。公親寮、東溪州、中港仔及溪埔寮等四處皆可採集到祭溪儀式,其中以公親寮的拜溪墘最為悠久。

公親寮的先民在一百多年前曾與上天有過三個約定。自1871年以來,公親寮飽受數次洪水緊鄰聚落的威脅,庄民向天祈求保佑村落免受氾濫流失之苦,約定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拜天公」、清明節酬謝東嶽大帝,以及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舉辦最重要的「拜溪墘儀式」。每年的拜溪墘祭儀,公親寮各家各戶自發性地準備牲禮至一定的地點,一起朝曾文溪祭拜。拜拜的地點從有數次變動,最早位在清水寺旁的牛車路、溪仔底。後來隨著經濟好轉,祭儀的規模越來越大,拜棚往外延伸至曾文溪排水線旁的輕便鐵路,空間較為寬敞,供品能排到劍獅那邊。近年,因為公親寮參加自主防災,水利署設置一台抽水機在劍獅旁,遂才移至今日地點。

每年的三個祭典,公親寮居民每年都要親身感受三次老祖先對大水的擔心、對溪流的敬畏,習俗經由一代傳承一代,已經變成公親寮的聚落傳統,一百五十年來從未曾中斷過。祭溪儀式,呼喚的不僅是在地情感認同及對歷史的鄉愁,它是先民留給後代子孫最淺顯直白的警示—提醒我們要記得危險、要努力自救、要團結互助、要敬畏自然。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語音導覽

領讀人
毛冠婷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