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南大圳的二大水源為濁水溪與曾文溪,八田與一為使濁幹線和北幹線兩條水路系統連通,讓水資源互通有無,於枯旱時期可相互調度,在今日雲林元長鄉崙仔與嘉義新港鄉北崙之北港溪河床,開鑿興建北港溪「倒虹吸工」暗渠,於1930年竣工。倒虹吸工構造為鋼筋混凝土,設計通水量為4cms,長度為218公尺,1964年配合崙子寮堤防新建再延長206公尺,總計為447公尺。

1991年春末,嘉南地區嚴重乾旱,適逢二期稻作末期,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的蓄水量有限,不足以供給灌溉嘉南地區,遭遇無水可灌溉的困境。李登輝總統下令指示將濁水溪豐水期之餘水,透過北港溪倒虹吸工「北水南引」紓解嘉義東石地區的缺水問題。然而,北港溪倒虹吸工自1975年臺灣地區水利會(今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新調整區域,將濁幹線灌溉系統劃歸雲林水利會(今雲林管理處)後,十幾年來未曾再使用,致使管內淤積嚴重,大大影響輸水功能。在經過一連串的清淤與疏濬作業後試行通水,成功解救東石地區的缺水問題。「北水南引」有效運用濁水溪水源,利用嘉南、雲林兩水利會不同的灌溉期序,交流水資源之利用,互補水源的盈缺。1950-1991年間,不定期進行輸水利用,其中北水南引共有30次,南水北引則有9次。通水期間發現裂縫與漏水現象,如欲恢復原有通水能力,尚須修護改善。可惜後來因北港溪河道持續沖刷,導致倒虹吸工沖毀,現況已無法進行水源調度。

為因應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2021年水利署推動「打造西部供水廊道計畫」,辦理「濁幹線與北幹線串接工程」,強化濁水溪及曾文溪水源調度能力,提高農業穩定供水,以減少曾文-烏山頭水庫農業供水,增加水庫運用水量,進而促進民生及工業用水的供水穩定。由於北港溪倒虹吸工已被沖毀,若想恢復原有調度功能,必須予以重建。農田水利署鑒於北港溪倒虹吸工受濁水溪含砂量高而易淤積,需定期辦理清淤,且作業相當不便,並考量施工工期、河防安全、管線水理、河道沖刷、營運維護及供水操作等因素,最後決定在不破壞原有設施原則下,於倒虹吸工原址旁興建渡槽設施,保留倒虹吸工對於傳承日治時期水資源設施深具時代意義,有助於初步教育大眾珍惜水資源之重要性。

百年前,八田與一等人興建北港溪倒虹吸工,目的在於枯旱時期「調度」曾文溪及濁水溪水源相互支援。今日,我們面對加劇的極端氣候,所採取的策略解方竟不可思議地與他們如出一轍。嘉南大圳的水利文化資產,值得我們從中萃取相關水文化,重新思考面對極端氣候下的因應對策。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語音導覽

領讀人
毛毓翔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