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1930年由八田與一所規劃的嘉南大圳完工,設計之初,為連通濁幹線(取自濁水溪)和北幹線(取自烏山頭水庫)兩條水路系統,讓水資源可以互通有無,特別在北港溪興建「倒虹吸式」暗渠,以利在枯旱時期調度曾文溪及濁水溪水源相互支援。

1991年夏天,臺灣南部因少雨乾旱,李登輝前總統巡視雲林地方建設時,垂詢倒虹吸管現況,並指示以「北水南引」方式紓解嘉義東石地區缺水的問題。然而,根據1997年前的通水紀錄,北港溪倒虹吸工曾「北水南引」28次,「南水北調」9次,加上自1975年臺灣地區水利會(今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新調整區域,將濁幹線灌溉系統劃歸雲林水利會(今雲林管理處)後,十幾年來皆沒有使用,渠道早已泥沙淤塞及多年失修,難以發揮實效。當時臺灣省政府以水資源互為調配之理念,積極推動北港溪倒虹吸工疏浚工程,由省府水利局(今經濟部水利署)督導雲林農田水利會負責執行完成。

1994年5月嘉南地區乾旱期間,倒虹吸工適時通水救旱,農田灌溉及民生用水的缺水現象獲得紓解, 「北水南引」有效運用濁水溪水源,利用嘉南、雲林兩水利會不同的灌溉期序,交流水資源之利用,互補水源的盈缺,「資源共享」由是實踐。1997年,倒虹吸工值全線水路浚通之際,乃由李登輝前總統於北港溪南岸渠道口豎立「資源共享碑」,以紀念工程浚通。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語音導覽

領讀人
毛毓翔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