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南市安南區十二佃的「榕王公」景色別緻,有著曾文溪流域最精采的祭溪傳奇。這裡的庄廟南天宮建於1875年(光緒2年),祭祀池府王爺、關聖帝君與天上聖母。1910年代,曾文溪流逼近村庄,眼看村子快要住不下去,老三關帝降旨植三叢榕,樹腳埋鼎點燈,立黑令旗,池王爺則祭犁頭符,二王合力退治青瞑蛇,殊不知發力太兇,溪身向北扭去,反倒沖毀了溪北的蚵殼港。老三關帝因此觸犯天條,被天庭囚禁三年。當時的神榕至今已成蓊鬱的樹群,枝椏交錯,形成各種景觀,王爺又降駕為其取名,總共取了三十六種景。1975年時,還有村民以榕樹根奇蹟似地醫治了生病的孩童,榕王公的神蹟更加遠近馳名。

以樹神來辟邪,取的是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尤其生長快速、抓地力強的榕樹,是溪畔最普遍的辟邪物。如果以科學角度來看,水利人員所周知的曼寧公式可以解釋這些作為。在溪邊種樹雖不大可能具有將河水撥到對岸的挑流作用,但植生至少能造成阻力係數曼寧n值增大,削減洪流能量,達到緩和水流的目的。事實上,以植樹固堤護岸的知識是行之數千年的古老智慧。曾文溪畔的史實告訴我們,栽植榕樹、檨子樹、林投樹等,早已是溪畔的居民用以減緩土地流失或保護聚落的地方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每年出版一次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WWDR),2018年的主題是「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強調與自然協作而非對抗的概念。在洪水管理方面,呼籲必須體認生態系統在降低災害風險中的顯著作用,保護森林、種植森林、提供河岸緩衝區、保護濕地等「綠色基礎設施方案」,已證明可以與過往常用的「灰色基礎設施」(如大壩或堤坊)有效結合、協同工作。儘管植林與護岸不能想像為簡單的因果關係,但它與百年前居民因經驗而累積出的地方知識或文化回應,竟有著奇妙的相似。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語音導覽

領讀人
毛冠婷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空拍-十二佃神榕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