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於景美街的景美公有市場,最早設立於明治38年(1905),至今已經是第四代。

第一代公有市場坐落在當時最熱閙的頂街(今景美街132-136號),是一座約20坪大小的四角亭簡陃建築,草創之初以販賣豬肉聞名。大正8年(1919)4月,因為攤商增加,空間不足,遷移到景尾頂街與下街交界處(景文街137號)。 當時公有市場以南至景尾溪最熱鬧,稱為頂街,其中染布坊、茶行、碾米廠、中藥行、雜貨店雲集;市場北方的下街一直到及土地公廟進興宮,則是外地趕集的攤販聚集地。

民國50年(1961),因為市場建築逐漸老舊,於是重新興建,是為第二代景美公有市場。

民國81年(1992),為配合臺北市政府道路拓寛工程,拆除部份市場建物,搭建臨時攤棚,並於隔年10月重新開,是第三代的景美公有市場。

現在的公有市場是第四代公有市場,民國91年(2002)8月擴建為目前二層樓的建築。一樓白天為市場攤位,仍以販賣豬肉為主。傍晚之後則變身為夜市小吃,是景美夜市的一部份。二樓則多次易主,現在則是一家人从众厚切牛排店。

2010年初,由景美觀光商圈南方入口開始搭建型鋼的遮雨棚完成一半,另一半則有店家不同意,加上火災時無法進入救災的消防考量,以致未能完成全線能遮風避雨的購物環境。

在景美公有市場的周圍圍繞幾家夜市人氣小吃,如景美街115號的油飯和蚵仔麵線,117號的米粉湯,119號對面的景美豆花等。富味珍肉脯店則是在景美街公有市場邊經營了四十餘年的老店,經營早市,也經營夜市。近幾年從萬華貴陽街起家的《仙冬堂》古早奶茶店亦進駐公有市場北邊巷子。

景美公有市場的設置應是日本政府企圖對早市攤商進行集中管理及環境衛生考量的政策表示。然而隨著日本政府對臺灣統治的結束,政府不再強力介入管理,攤商往交通方便、人潮更多的地方自行開店或設攤,景美公有市場形同虛設,不僅在早市呈現蕭條景像,在傍晚之後更被利用成為夜市的一部份。

參考資料:
1. 國家文化記憶庫-景美公有市場
2. 文山社區大學-景美公有市場

撰稿者:方文樹

 


語音導覽

領讀人:方文樹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