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本治臺之初,臺灣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產業方針,以米、糖為經濟發展重點。為解決米糖不足的問題,增加農業生產,水利灌溉自為必要之基礎建設,總督府藉由公設埤圳、官設埤圳、水利組合等政策來支配水權與改善灌溉。1917年八田與一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計畫在曾文溪上游官佃溪築壩,灌溉嘉南平原近十萬甲土地;後又擬定「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引用濁水溪水灌溉雲林平原約五萬甲土地,合計灌溉約十五萬甲土地,兩計畫內容即為嘉南大圳主體。嘉南大圳的工程期從1920年9月至1930年5月,其中濁水溪的三個進水口、導水路、濁幹線、支線等給水路陸續於1924年至1926年完成,可灌溉北港溪以北、濁水溪以南的雲林平原的土地。

由於濁水溪含砂量高,為減少淤積,八田與一在濁水溪左岸設立林內第一、第二及中國仔等三處進水口,在河床利用以竹籠拋入石塊裝成的石笱進行攔水,截取濁水、清水兩溪作為灌溉用水。此種原始取水方式,一旦遭洪水侵襲時,容易決壞。溪水經過濾和沉砂,從林內第一、第二進水口附屬導水路為起點,於林內芎蕉腳匯流中國仔進水口附屬導水路,至大埔尾向南流入濁幹線主流,再由各支、分線和小排水路供水灌溉雲林平原。

今日,林內第一取水口已因溪流變遷而停用,主以林內二號進水口作為雲林管理處之重要灌溉用水取水設施,負責將濁水溪水導入林內分水工(八卦池)進行分水,提供雲林管理處灌溉用水、濁水電廠發電,以及送水至麥寮供應工業用水給六輕,並補充公共用水之不足,滿足下游各個標的之用水需求。

時至今日,我們仍透過嘉南大圳濁幹線進水口取引濁水溪水源,持續供應雲林地區的灌溉、發電及工業等用水。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如何藉由有效的「開源」方式來增加水源,確保水資源的穩定,即是當今一大重要課題。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語音導覽

領讀人
毛毓翔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