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峽安坑里,舊稱「小暗坑」,因此地多雲霧,未開墾前叢林挾道蔽空,人行其間如入坑道般陰暗不見天日,故名。後來以暗坑知名不雅,乃改名為安坑。

清嘉慶、道光之後,山林產業開發,小暗坑因氣候適宜,地形多山,居民們開始種植茶與樟樹,並煉製樟腦。光緒11年(1885)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於三角湧設「三角湧腦局」,倡導製腦事業,小暗坑於是擴大開發樟腦產業,現今的建安路上因昔日有許多製樟腦的腦寮,故有「腦寮埔」的舊稱。臺灣光復後,製腦產業逐漸沒落,居民改而種茶、柑橘及稻米。隨著產業的沒落,人口外移,小暗坑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今日安坑里里民,為了振興社區、永續環境生態,將小暗坑的兩大亮點「茶」、「螢火蟲」做結合,藉由螢火蟲做為生態指標,以無毒友善的農法發展茶葉,將當地所產的茶葉取名為「火金姑茶」,並整合社區內的有志之士及邀請自然步道協會的協助,帶領居民一起興建人工溪流,營造復育螢火蟲的棲地。希望以好生態來帶動好產業,成為一個不受污染的環境、才能成為螢火蟲的棲息地,因此「火金姑」就是小暗坑無毒耕作的最佳保證。

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螢火蟲數量非常的多,種類更多達二十幾種,成為三峽的賞螢秘境,每年四五月,春夏交替之際,正是螢火蟲最多的季節,小暗坑都會舉辦螢火蟲季,推廣生態觀光旅遊。

2017年4月,自產自銷的茶農們正式推出「火金姑茶」品牌,以「三生一體」理念結合生活、生產及生態、促使地方產業升級,發展高經濟價值的茶葉,里民們效法日本的「里山精神」,希望風景秀麗、生態豐富、茶園遍佈的小暗坑,不僅讓螢火蟲回歸,更希望能吸引青年力量回流,回到這個「螢火蟲的故鄉」,重振美麗家園的榮景。

撰稿者:黃秋菊

 


語音導覽

領讀人:賴素卿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