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公圳為郭錫瑠(俗稱瑠公)所規劃創建。雖然臺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流經附近的基隆河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且河運船隻來往頻繁、河面寬廣,也無法築堰提高水面。瑠公只能往臺北盆地高處另尋水源(臺北地形南高北低),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後,發現上游水源可供利用;於是他變賣家產,於清乾隆4年(1739)創「金順興」號,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工程最大困難為必須人力鑿穿岩壁做導水隧道(石硿),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在施工過程中常遭到攻擊,造成人員傷亡,因此花費十數年仍無法完成。

1753年他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乾隆25年(1760),終於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瑠公共用水源: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

跨景美溪的渡槽最初使用平底木梘,但被兩岸往來民眾當橋梁使用,頻繁踩踏而損壞。瑠公便大量購買水缸,去底後相接通埋在河床下做暗渠,改採倒虹吸方式。但乾隆30年(1765)8月,臺北受到颱風侵襲,大雨造成山洪暴發,瑠公圳暗渠全毀,郭錫瑠因此抑鬱成疾,於年底病逝,享壽61歲。

之後,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將該渠重建整修完成。仍用木梘跨過景美溪,但換為尖底使人無法通行。又於乾隆38年(1773)將取水口改至今碧潭現址(溪對岸是永豐圳取水口),再另築導水渠道通往景美溪梘,此水道稱「下埤大圳」。整修過後的瑠公圳,成為了灌溉臺北市東側的重要水源。

水圳傳至郭家第三代時,即將大加蚋堡部份權益以4,030兩銀賣給板橋林家的「林安邦」號 (林平侯)。傳到第四代郭章璣時,更因災損嚴重無力修復,於1828年以7,400銀元將一半權利賣給板橋林家「林本源」號。隔年又再連續豪雨破壞水圳,只好再以4200銀元賣出剩下權利。瑠公費半生心血的水圳,在通水五、六十年後即全被他人掌控。此後部份水圳權益交易頻仍,但一直由板橋林家掌握絕大多數。

臺灣總督府於1901 年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瑠公圳也就因此與霧裡薛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為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公共埤圳」,受官方監督。到了1907年,更與上埤一起併入受「瑠公水利組合」(今「瑠公農田水利會」) 管理。最後在大正6年(1917),官方以5,525圓收購板橋林家名下所有瑠公圳產權,移轉給瑠公水利組合。

1940年代起,隨著臺北市產業結構改變與人口移入,農田大量改為建地,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改建為溝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到了2000年後,瑠公圳幹線僅剩新店區約五公里渠道。

參考資料:
1. 瑠公圳的今貌 - 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
2. 維基百科-十四張斯馨祠
3. YouTube-瑠公引水的故事增訂版2018年編製(37分鐘)

撰稿者:張銓津

 


語音導覽

領讀人:黃君琪

 


 

景點地圖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地圖

 


 

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