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餘三館是陳氏宅邸,名列臺灣十大古宅,創建於清同治11年(1872),今為原貌。康熙時,十世祖陳智可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元高都可塘埔鄉大榕社渡臺至永靖,勤墾於十五莊圳灌溉區;十二世陳德耀任墾首致富,參與永靖建街市,廣增田園,設置族產、族堂;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十五世陳義方率鄉勇助清軍,由臺灣總兵曾玉明、福建兵備道丁曰健舉薦得軍功五品頂戴;義方長子陳成鑑(又名有光,1840-1909)同治12年捐納得貢生銜,光緒17年(1891)擴建舊宅成餘三館,紀念祖先創業艱辛,蔭澤後代「多福、多壽、多子」,另說館名出於三國董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期許子孫善用時光。陳德耀後人陳作忠任永靖鄉第1-3屆鄉長。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彰化縣定三級古蹟。陳氏自稱講閩南語。
日治初,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本館療養三夜,十七世陳捷鰲得以山林地交換宅前田地,昭和9年(1934)6月建成神社公園,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遺蹟碑」,次年12月5日以「湳港西舍營所」名義,與其他能久親王御遺跡同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公園內的風水池今仍存於館前,水源為八堡圳分支灌溉渠。二次大戰後陳家將宅前地重新闢為水田,收起紀念碑,至近年方重立。餘三館座西朝東,由三開間中央院門、正廳、護龍組成三合院,院門兩旁房舍與槍孔用以禦敵,土埆院牆以鵝卵石為基座,外鋪瓦片,院門內有矮牆隔出內、外埕,正廳「創垂堂」前有四柱式軒亭,為永靖大宅邸常見布置。
「創垂堂」是餘三館自立堂號,望子孫記祖功、發揚光大,彰化古宅堂號多自創,非承襲漢唐古郡名,亦為地方特色,堂上供奉陳氏歷代先祖。餘三館正廳與兩廂房保存有光緒14年彩繪;護龍簷廊有「歷山」、「雷澤」二匾,取「舜耕歷山」典故;屋簷排水口有鰲魚泥塑,取「獨占鰲頭」之意;左護龍門印篆字「是非善惡」,用以期許和告誡後代。本館左右護龍外之外護龍已改建,正廳後院長工房、柴房、水井已不存。壁上有永靖人魏統勳法書的黑框紅底白字家訓。本館磚牆採「斗砌法」:用瓦片堆砌成長方體,中間灌入糯米漿,等米漿乾後才堆砌下一塊磚牆,費工費時,但砌好磚牆堅固,飢荒時將牆中米漿塊取出泡水即成食糧,是移民的防災智慧。
撰稿者
彰師大112-2學期台灣歷史與影像:麥頌培、謝桓宇、彰化文史工作者林昭鑫
景點地圖
精彩照片